1. 首页 > 珠宝钻石 >

陶瓷与原石砚的区别是什么(陶瓷和石瓷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甚至达到800℃以下,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与原石砚的区别是什么(陶瓷和石瓷的区别)陶瓷与原石砚的区别是什么(陶瓷和石瓷的区别)


陶瓷与原石砚的区别是什么(陶瓷和石瓷的区别)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三、使用原料不同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1、出现的年代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烧制的原料不同

1、用料

瓷器敲击的时候声音清脆,与敲击金属时候的声音比较接近。而陶器的声音发闷

3、吸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水性

瓷器吸水率低,或者不吸水。而陶器吸水率较高

4、透光性

所有的瓷器都具有透光性,不论是薄胎瓷还是普通厚胎的瓷器在高强光下都具有半透明的效果。而陶器不论胎壁多么薄,也不会呈现透光的状态。

瓷器精美,外表施有釉或彩绘

陶器

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物理性质不同、手感不同、耐热性不同。

烧成温度不同

坚硬程度不同

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拓展资料: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拓展资料:

陶器和瓷器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陶器与瓷器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陶器的进步与飞跃,陶器和瓷器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以,我们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称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随中华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沉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窑所产的陶瓷制品非常珍贵,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们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1.使用材料;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

2.烧成温度 陶器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而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

3.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而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

在,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0年的时代,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

参考资料: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拓展资料:陶瓷,英语:china。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

三、使用原料瓷器采用一种特殊的瓷土烧制而成(高岭土),而陶器用料称之为陶泥不同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与瓷器的重要区别在于陶器的原料陶土中含有大量的铁,而瓷器的原料中铁的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

陶与瓷的区别是什么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透明度不同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1.陶主要成分是黏土,烧成温度在800到1000度;瓷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颜色偏白,烧成温度是1200度;2.陶的声音较闷,回音较短,不透光;瓷的声音清脆洪亮,回音较长,透光性强。

参考资料:

石瓷和陶瓷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2、声音

1、物理性质不同:石瓷的原料中含有大量的石英、长石、白云石等天然矿物,经高温高压烧制而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成,其硬度和紧密度较高。而陶瓷则主要由黏土、瓷石、瓷士等粘土矿物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制作工艺制成,由于其成分中含大量的氧化物,其制品呈现出很好的抗化性和特殊的耐磨性。

2、手感不同:石瓷的质地比较疏松,为了提高抗撞击性,把胎质做得很厚,比较笨重,触摸时手感粗糙。而陶瓷则相对较轻巧,触摸时手感细腻。

石瓷和陶瓷的区别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根据查询百度爱采购得知,石瓷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甚至达到800℃以下,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陶瓷的区别:

二、生产工艺不同,石瓷属于新型环保陶瓷,其生产过程涉及高压水压成型、高温煅烧等环节,生产难度相对于传统陶瓷较高,也更注重产品环保生态性能。而传统陶瓷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更为低廉。

三、性能区别,由于石瓷的生产工艺及原材料更为纯净,因此其制品具有更高的白度、更好的透光性、更稳定的化学性质等特点。此外,石瓷还具有优异的耐温性、耐磨性、抗渗透性和耐冲击性等性能,在保温、保冷等方面也要优于陶瓷制品。而陶瓷则因为包含铁、钨等元素的离子,产生了某些特殊的颜色,更有一种清雅的民俗气息,通常是瓷器、陶器的主要材料,与石瓷相比,在耗能和材质方面有所别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具体4、质地不同区别如下:

3、耐热性不同:石瓷的烧成温度低,烧结度不高,质地疏松,不耐热。而陶瓷的烧制温度大都在1200摄氏度以上,原料好的(高岭土成分高的),甚至有的达到1400摄氏度,具有良好的耐热性。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资料来源: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拓展资料: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西方学者还将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作为陶器与瓷器的判定标准,他们认为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笔者则不这样认为,含铁多少并不影响瓷器的性质,只是审美取向不同而已。以宋代名窑为例,汝、官、哥、钧、定都曾是皇室御用瓷器。其中前四种都属青瓷产品,胎质的铁含量都超过了西方人所认为瓷器标准,只有定窑属白瓷,胎质的铁含量较低。

一是原料不同,二是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低,在900℃~1200℃就能烧成,有的甚至只在700℃烧制。瓷器则要在1300℃以上。陶器的原料以粘土为主,加入适量的长石和石英。瓷器的原料按坯体中的主熔剂分为:长石质瓷器(即长石、石英和高岭土),绢云母质瓷器(即绢云母、石英和高岭土),骨灰瓷(即、长石、石英和高岭土)和滑石质瓷(即滑石、长石和高岭土)等。陶器的断面粗糙、疏松,气孔率大;而瓷器的断面光洁致密。

澄泥砚和陶瓷砚有什么区别

主要从以下一、材质不同,石瓷使用的是石英、长石、白云石等天然矿物为原料,经高温高压烧制而成,因此其硬度和紧密度较高,不易磨损、破损。而陶瓷则主要由黏土、瓷石、瓷土等粘土矿物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制作工艺制成。由于其成分中含大量的氧化物,因此其制品呈现出很好的抗化性和特殊的耐磨性。因此两者在物理特性上有所区别。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澄泥砚虽然用的也是黏土,但不是纯粹的土,其有别于陶瓷砚主要在“澄”(且有人想当然地把“澄”念作“deng”,说是当地对淘泥的叫法)。“澄”只是澄泥砚制作的一个程序,除早期夹砂陶外,所有的陶瓷土都要经历“澄”这个过程,只是方法略有区别而已。澄泥砚既不像陶砚那么松软而吸水易枯,又不像瓷砚那样光滑拒墨只宜研磨朱砂,其中的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使用材料和烧成温度,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奥妙就在于“泥”,“泥”才是问题的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